本報評化療飲食禁忌論員潘洪其
  一年一度除夕夜,今年除夕頗不同,北京市民燃放煙花爆竹的數量有所下降,往年除夕夜北京到處瀰漫的“火藥味”,今預防癌症食品年明顯減弱。初步統計顯示,煙花爆竹在北京的銷售明顯遇冷。這樣一個除夕夜,絲毫不減歡度新春佳節的喜慶氣氛,同時還平添了幾分祥和與安寧。
  春節前夕,媒體與社會機構聯合推出的一項調查顯示,44.4%的受訪北京市民表示今年春節會放煙花爆竹,43.6%的受訪者表示不會燃放,12.0%的受訪者表示要“看心情”,今年不願放煙花者比去年增加了近兩成左右。1月26日,北京市委辦公廳、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出通知,要求春節期間全市黨員、幹部帶頭並引導親屬不放、少放煙花爆竹,呼籲廣大市民少放、不放煙花爆竹。黨員、幹部響應市委、市政府的號召,在不放、少放煙花爆竹的問題上起到模範帶頭作用,廣大市民群眾也自覺呼應市委、市政府的倡議,盡可能不放買屋、少放煙花爆竹,體現了高度自覺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意識,起到了減少霧霾、減輕污染的良好效果。
  隨著空氣治污形勢日趨嚴峻,植根於人們心目中以燃放爆竹辭舊迎新的傳統習俗,在北京、上海等地受到越來越大的衝擊。上海市統計局近日發佈的《2014年上海市民燃放煙花爆竹意願調查報告》結果顯示,85.6%的受訪者表示“今年春節不購買煙花爆竹”,81.1%“贊成全年禁止燃放煙花爆竹”。從北京除夕夜“火藥味”明顯減弱,到上海八成市民贊成禁放煙花爆竹,體現了人們在新時代、新形勢下的觀念變革,是難能可貴的社會進步共識,值得倍加竹北買房子珍惜褒揚。
  有人不同意春節期間不放、少放煙花爆竹,主要緣於對傳統“年味兒”的眷戀。其實這是一種認知誤區。燃放煙花爆竹的習俗源於農耕時代,寄寓了普通人驅魔避邪、祈求平安的願望,同時也有烘托過年熱鬧氛圍的作用。然而,世易時移,社會已進入工業文明和信息時代,在有著豐富多彩文娛活動和參與渠道的當下,燃放煙花爆竹鬧新春的習俗方式,越來越顯得不合時宜。一個不爭的事實是,“火藥味”已將傳統“年味兒”異化,燃放煙花爆竹不但污染環境,而且存抗癌食物有哪些在安全隱患,並屢屢給市民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,在相當程度上,已經背離了快樂祥和的節慶初衷,甚至可能發展成不小的社會問題。
  如果說,此前基於傳統習俗的眷戀和對過年熱鬧勁兒的期盼,一些人對不放、少放煙花爆竹持有很大保留意見,這種意見多少也值得理解的話,那麼,在目前霧霾天氣成為一些地方的常態,公眾飽受空氣污染之苦的情況下,不放、少放煙花爆竹,理應成為多數市民共同的理性選擇,成為社會的主流觀念和普遍的環保共識。
  當然,移風易俗不可追求一蹴而就,而應當是一個尊重民意、循序漸進的過程。目前,大城市要全面禁放煙花爆竹尚不現實,但至少可以從限制煙花爆竹的生產、銷售,增加禁放區域,減少燃放數量做起,從黨員、幹部、公眾人物帶頭不放、少放做起,從對普通市民擴大宣傳、因勢利導,以具體措施獎勵市民不放、少放做起。黨政機關、國有企事業單位要嚴禁用公款購買煙花爆竹或組織燃放,確有必要時,政府部門可組織群眾在指定地點集中燃放,防止無序燃放引發事故。此外,應倡導用更安全、更環保的電子鞭炮、電子禮花代替煙花爆竹作為節日慶祝工具。
  由治理大氣污染促成的不放、少放煙花爆竹的民意共識,其意義不僅止於環保,更是改變不當社會習俗、錘煉正向價值的積極信號。政府和社會應當把握市民觀念轉變和行為自覺的契機,順勢而為,潤物無聲,不斷積累和擴大共識,凝聚和提升民意,為實現美麗中國、文明中國的“中國夢”註入更多正能量。  (原標題:少放煙花爆竹凝聚市民環保共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o85vovh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